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歡欣採梅



四月天是採收梅子的季節
在水里的永興
我們認養了一顆梅樹
贊助不施農藥化肥的種植

我們這顆梅樹收成多少斤梅子?
答案 : 一共130斤 (78公斤)









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

負軛

社區好友阿香一向是我們當中的健康寶寶,很意外的得了乳癌。
對門的阿英,一向堅強,乳癌。合唱團的阿秀則是結腸癌。
例子似乎多到數不完。好友們生病的機會好像不會比我們少。
當我收到溫暖的慰問的當下,發現對方原來是需要更多關懷的人。

去門診,診間開了,一張病床被推了出來,上面臥著似木頭般僵硬的病人。他,已走到巴病的末期了嗎?

巴金森門診提供了最耐心最溫暖的醫療服務,但,相對的,病人與醫師都心知肚明,巴病是條不歸路。

所謂對症治療法,換個說法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醫師的處方隨時可變,藥物種類很多的,儘管在病人身上試用,這個藥不管用,用另一種,那種藥不管用,用這一種。產生了副作用,再用別一種藥來治這個副作用,無窮無盡....。副作用往往比疾病的本身還難對付,這就是醫療產生的疾病。

醫師的角色就是與病人一起花時間調整用藥的劑量或種類,找到剛好可壓住病症的藥物,又要讓這些藥物的劑量維持一個平衡點 : 一個讓病人剛好可以承受住副作用的最大界限,這就是所謂的調藥。這樣子的調藥消耗時間,用了許多成本,經歷過的人應該知道。只是達到了目標了嗎?

人人怕生病,但似乎無人可逃過疾病以及藥副作用的折磨。

人們會生甚麼病,有答案嗎? 問: 為甚麼是我? 為什麼是我? 好友們沒有答案,各大醫院滿滿的病人,他們也沒有答案。我們會因此悲傷,喪志,因為前面的漫長人生路,不知要如何繼續走下去?

我們在診間枯等,無望無聊,為什麼得這個病,要花時間看病?要長期吃藥呢? 時間就這麼乾枯無影地消逝?另方面,可敬的醫師,早晨的病號從早看到下午兩點,中午無休,他努力要把病號在下午看完,.....

我們健康的時候,容易覺得幸福,快樂。而,健康遠離的時候,難道要惶恐終日,幸福快樂就不再屬於我們嗎?我們可以選擇嗎,得病的時候也可以幸福快樂嗎?

無論好日子壞日子,總是我自己的日子,沒有人會幫我負這個軛。別人有自己的日子要過,有他自己的軛要負。 日子總要過,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既然我可選擇,那麼,我就選擇壞日子也是好日子來過吧!

不要讓嘴巴閒著,唱唱唱! 不要讓手停著,做做做! 不要讓腦袋空空,寫寫寫! 不要讓腳停下,來一段非洲鼓舞吧!

參考: 自然療法保健康 / Stan D. Malstrom 著. ; 林憲正,李璞良 譯. -- 台北 : 天佑智訊,2008.

2009年1月31日 星期六

邵族的竹風鈴與杵音


我沒有想到會有這等榮幸,獲贈一組手工的依達邵族竹風鈴。

這組風鈴共六片竹節,長短不一。

回來之後,掛在陽台上,耳際時有鈴聲作響,是天邊風兒帶著竹節們互拍互打聲,高低音交錯,低低脆脆甜甜的,不禁怡然!

竹鈴是依達邵族傳統工藝工作室丹明元(Tianbaw Tanakywan)先生的作品。工作室位於日月潭水社大山(標高2058m)步道山腳下的依達邵復育園區。

日月潭地區日夜溫差大,我門抵達拜訪時近下午五點,天色漸暗,太陽即將打烊,溫度快速下降,園區在山與湖之間,四周愈發冷涼神秘。

丹太太陳賢美女士已換裝打扮整齊,她與她的母親今晚都參與表演邵族祭祖靈音樂 : 杵音。

杵的長短不一,七位打擊者配合流暢熟練。

杵音節奏單純,音色低沉。舂米的杵音原是依達邵族尋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是表演節目之一,聽來親切,不禁入神,所謂"明湖山水伴杵音",是很貼近的話。




2009年1月16日 星期五

失落的日潭 : 頭社泥炭土活盆地




兩百多公頃的頭社盆地就是日月潭以前的日潭。日潭的水已在1922年左右被日本人放乾。

頭社盆地其中約五十公頃屬泥炭土濕地,深達數十 公尺。這層黑色泥炭土全都是水草腐化沉積而成,與荷蘭羊角村、緬甸的泥炭土屬同一地質。

頭社的泥炭土上的田地會漂流移位,自古當地種稻農夫常為了農地的界線困擾不已,土地測量也沒法解決問題。

人們走在泥炭土上,好像走在水床上,搖晃不已,所以叫作活盆地。

這層經千萬年沉積而成的泥炭土有機質土網,是全世界最廣泛最重要的有機質培養材料。

我們在此,天天可享用到泥炭土栽培出來的蔬果,真是自然的甘甜。

一週的親身體驗,知道大地給了人們最珍貴的禮物。


2009年1月8日 星期四

年少時要唱,老來更要唱

四分溪合唱團即將屆滿12週年,
您看得出照片中有88歲的長輩嗎?

感謝李淑娟 女士提供本照片。

2009年1月3日 星期六

非洲鼓樂:簡單卻豐富

偶然的機會,知道利用共振(entrainment)的原理,節拍器,音樂或鼓聲的節奏,可以帶動聽者跟隨著舞動。對於中風,PD等動作障礙的人,平時可能做不到的較大動作,非常神奇地,就像火車雙軌,一軌啟動,另一軌跟了上來,人隨著節奏,不由自主地就做到了。

利用Leiden的公共圖書館,我們找到了兩張非洲手鼓音樂,正是我們所需。可能此類唱片很少,好像也只能找到兩張。

非洲手鼓音樂簡單卻豐富,易懂卻深邃,簡短卻綿長,不用深思卻快樂無窮....,而最重要的,不必先學習舞步,動作隨意,快慢也隨意,因為一首音樂有不同的節奏同時進行,跳時可自行選擇。



參考: The healing power of the drum : a psychotherapist explores the healing power of rhythm / Robert Lawrence Friedman. -- Reno, NV : White Cliffs Media, 2000.

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

無題

東華大學 余德慧教授: 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知道病重是每個人命運裏的一環,而趁著還能好好讀一本書的時候,接觸完全不同於俗世的靈性經驗,是一種至福。

錄自:人生的最後一堂課 : 一起面對生死 / 山崎章郎 著 , 林真美 譯。-- 台北 : 圓神,2002。 推薦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