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8日 星期日

城南的水鳥保護公園









星期天中午,太陽照了一個上午,好像不會太冷,我們就決定去探探上次黃昏時候臨近入口但未進入的水鳥保護公園(Polderpark Cronesteyn)。穿過運河,走進南邊的社區。到底是冬天,覺得有點冷,盡量靠有太陽的一邊走。出發前看了地圖,有一條巷道可直通,但實際走起來,還是錯過了。多花了一些時間,終於看到水鳥保護區,不少人在散步,也有人在跑步、騎車。

查荷英字典,荷文的英譯,polder就是polder,查網上英漢字典才知道這是荷文「低漥開發地」的意思,似乎又是荷蘭人爭出來的一塊地。

公園範圍相當大,陽光明亮,地面平坦,適合散步快走或跑步溜狗。規定不得騎腳踏車,但還是有三、四人騎車進了公園。每個社會總是有一些人會違規。

園區有許多寬窄不一的水道相互串連。寬一點的水道水很清,又是滿滿的。公園南沿有一帶樹林,外面看來是高速公路,公園北邊是一般市郊的公路,也有樹林隔開。園區內各處有許多一排排的各種樹林,林間也有一些步道,散置一些枯木。

極眼望去,有相連的眾多水道,有大片大片的草地,有叢叢的樹林,還有牛群相伴。廣闊的藍藍的天空下,有陽光,有自然的風,確是水鳥居住的好地方。太約是冬天的關係,見到的水鳥不多,也許有些避寒去了。

樹葉大多已經落光了,樹林禿禿的,整排整排的樹枝對著藍天,其實也很有味道,也不覺得蕭索。不過,我們一致地說春天會更美麗,夏天濃濃的綠意,散步更好,可以走到晚上八、九點。來了兩個多月,才發現這個好所在,以後一定要常來。

這樣有水有森林的水鳥保護區是萊頓居民散步跑步的好地方,尤其地勢平坦,更適合中老年人散步。

在園區內走了約一小時,本來打算就地野餐,但因溫度低,又沒有可避風的地方,就回家再用餐吧。想著回去可以熱一熱荷蘭豌豆濃湯罐頭,就覺得暖和了起來。

補記: 11月22日(週四)下午,我們再去水鳥公園。冬天天黑的早,四點已暗下來。正要往回走,兩位騎腳踏車的年輕警察正巡邏公園,停下靠近來,雖是用荷語,關心眼神告訴我們,是在催促我們趕緊回家。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四

荷蘭人愛吃甚麼?











來到荷蘭,總是想嚐嚐荷蘭美食
,但台灣來的朋友或其他華人都一口咬定荷蘭沒什麼好菜。

也許在餐廳荷蘭人也真的是端不出什麼大菜,但總該有些常民的美食吧!

最近吃到荷蘭聞名已久的豌豆濃湯後,覺得荷蘭至少有兩樣具有特色的美食。

生吃鹹醃鲱魚以及傳統豌豆香腸濃湯是最具特色的。

鯡魚不用多做介紹,到荷蘭的外國人都知道荷蘭人仰著頭吞食鯡魚的習慣。最近終於在週末露天市集捕捉到了這位大鬍子老兄正在吞食鯡魚的鏡頭。

鯡魚經過醃製,魚販有名的一刀刀法去頭剔骨,就可以享用。吃起來肉質很嫩,味道很鮮美,只是有些人覺得還是有點腥。

豌豆湯(Erwten soep)是由豌豆、豬腳、香腸、臘肉熬製而成的濃湯,內容還有馬鈴薯、青蔥、西洋芹。是荷蘭人冬天的美食。有一本很好的英文旅遊書籍在荷蘭美食項下只介紹了一道菜,就是豌豆濃湯。據說當年荷蘭水手縱橫全球,在船上吃的就是這一道營養美食配麵包。

久聞其名,看著旅遊書的食譜,想自己來燉一鍋,但是一直買不到豬腳。最近冬天來了,終於在一家餐廳吃到豌豆濃湯,接著在超市找到罐頭,味道也不差,又很便宜。緊急時,拿來當一餐吃也很不錯。

2007年11月13日 星期二

我們家原來是羊毛工廠



萊頓是十七世紀羊毛紡織的重鎮。我們家這條街名(Levendaal,生活大街)在五月花號英國朝聖者的檔案中就有記錄,那是十七世紀初的事。

我們搬進公寓的第一天,房東太太就告訴我們這棟公寓原來是羊毛工廠,一九九四年才改建成公寓。

住久了就想追溯當年羊毛工廠的來由。先是在後面一個街巷,看到另外一棟大樓塔樓有羊毛工廠的荷文招牌
。最近在隔壁大樓門上看到紡車的石刻,再上Google Earth找衛星空照圖,發現這是一組四棟羊毛工廠廠房的區塊。

我們就仔細去觀察,居然還看到以前視而未見萊頓旅遊局的古蹟告示牌。原來這真的羊毛工廠區。只是這四棟工廠是什麼時代建的,還有待考證。依照古跡告示牌的說明,那棟有塔樓的工廠是十九世紀中當時萊頓紡織公會會長的工廠。

第三、四、五張照片上有羊毛工廠的石刻招牌和標幟,請放大來看。






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秋殘


邊看看風景,邊拍照、唱著<秋蟬>,忽然間,第一次領會了歌詞的意韻。

海牙,阿姆斯特丹,魯文,布魯塞爾,鹿特丹,台夫特...美景很多,一天內,去了又回,卻好似走馬看花。

這是運河公園,我們走路三分鐘可到。每天能看得到的美景才是最踏實,可長留心中的。

補記: 經過一夜秋風吹襲,照片中的美景已消失無 蹤,成了落葉滿地了。




















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

古巷弄中的古樹












11月了,萊頓的陽光似乎越來越珍貴。這是偶而在早晨從我家陽台可能看到的日出景緻。陰冷天將越來越多了。

有一棵大樹離我家約100公尺遠,就是客廳望去正對面的巷弄中。來此住了兩個月,朝夕相對,不免對它越來越好奇了。

在我們的視界內,它是最大的,整棵樹枝葉茂盛,本身就像是個森林,有時一群鳥飛進去,就不見了。最常看到的,單隻或成群的海鳥在樹梢上盤旋,然後飛走。

樹本身是不動的,但是隨著天氣乃至隨著時辰,背景就有很多的變化。荷蘭的天空像是隨時在變的佈景。

傍晚時分四點半,已無陽光,寒意愈濃,我們想到去大樹巷弄看個究竟。事實上,出了公寓跨過生活大道(Levendaal),對街第一條巷子右轉,芳鄰就在那裏了。

大樹枝葉濃密,如傘狀低垂下來,樹幹粗壯而古老。圍繞著樹幹,有些板凳已是高低、參差不齊,可讓人貼著樹坐下。

樹覆蓋的範圍就是一個廣場,好似招呼著男女老幼走近它來相聚。我一入樹蔭中,樹香撲鼻,全身都放鬆了,是一種讓人忘憂的單純幸福感。

四周磚房圍著它,幾乎每一家屋都貼有市徽的標記:monument,表示這些建築物年代久遠,有保存價值的。

事實上,整個萊頓就是古城呢,據我們所知,生活大道附近的建築物最老的是1631年所建。而17世紀萊頓城是全荷蘭紡織工業中心,我們的住處於1994年才由當年的羊毛工廠改建為現代模樣。

小巷弄安安靜靜,也乾乾淨淨,無所謂的違章建築物。地面鋪磚頭。有孩童玩具,溜滑梯等。

雖是古蹟級建物,這些樸素看似玩具造型的磚造家屋,因為定期保養,看起來卻堅固完好。它們至今仍有人居住的。

自古荷蘭無地震,無颶風或颱風天災,可見古樹,磚造古建築,古教堂,古堡等等才得以保存。

若無意外,這些小弄中的家屋將一代又一代有人住下去,而老樹,無疑也將繼續陪伴一代又一代的街坊鄰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