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3日 星期六
在萊頓:橋的風貌
這是萊頓: 水道之城,而,有河就有橋。
我們的觀察,不同的年代會建有不同樣式的橋,不同大小的運河也會有不同樣式的橋。
大運河的橋有紅綠燈,可以打開,這樣船可以通過,要付費。有些小運河的橋也可打開,好像不必付費。
小河溝的橋則屬小小拱橋,很可愛。我遠看近看左看右看,感覺她們好像本來就該在那兒的似的。
大學古建築旁的橋應屬同一時代建的,透出了年代的古味。更有趣的,大學的房子有跨建在橋上的。
年代新的橋顯得較流線型,其設計也多能與四周環境的風貌契合。
有一座白色的橋,位於新萊茵河與舊萊茵河再匯流為萊茵河後,就向西流出城了,在這裡她正好與風車為鄰,直似增添了幾許風情了。
市政府前的古橋跨建在新萊茵河上,橋上建有兩座多功能的涼亭,顯得宏偉有氣派。據說這裡原來是漁市場。平常人來人往,或有古蹟巡禮參觀的團體駐足瀏覽的,讓人一看就知: 這是人潮聚集的好所在,應是城市的中心點了,有她的代表的意義。
而最具歷史意義的橋是一座在萊頓大學法學院對面的小拱橋,有兩件重大的歷史事件在這裡發生:1574年萊頓被西班牙軍隊圍困一百多天,威廉王子決堤水淹西班牙軍之後,率軍入城,在這個橋頭分發鯡魚(Harring)和麵包給飢餓的居民(請見第一至三張照片,可按左鍵放大閱讀);另,英國清教徒在萊頓避難12年後,於1620年也是從這座橋頭搭上小船,去搭乘五月花號前往美洲大陸,左右刻有碑文記錄歷史事實。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