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4日 星期日
等待春天
住了十幾年的老Leiden說,到了四月天,Leiden滿城到處是花,運河邊,草地上,公園裏,院子裡,無處不是花。現在還是二月下旬,春天還有得等待,只得每隔一段日子,出去找尋新報到的嬌客。
運河邊水仙花苞一朵朵開了,白的,黃的,紫的,每天都會開一點開一點,聽說氣溫不能一下太熱的,否則白天全開了 ,晚上就謝了。
水鳥公園的樹葉有些發芽長葉了,大部分還是枯枝。開了花的樹今天看到 一種,純白的(可惜不知樹名)。我們也看到水鳥飛回來的越來越多了。
春天是需要等待的。不在一朝一夕間,大自然會一點一滴的改變容貌,人們只需等待。
不過無論如何,每天氣溫在上升中。運河邊,水鳥公園裏,散步,遛狗,發呆,曬太陽,慢跑,釣魚,騎鐵馬的人們越來越多,慢慢地,春天會輕聲地把人們召喚出來的。
歌曲<喜納昌吉:花Hana>: 總有一天,總有一天,會像花一樣盛開的(Itsu no hi ka, itsu no hi ka, hana o saka so yo !)
我們向大自然學習耐心與信心!
2008年2月18日 星期一
另一番雪景,另一番滋味
在地好友S,貢獻了幾張去年聖誕節前一天的雪景,徵得她的同意,貼在本格,請您欣賞。
好友S真值得敬佩。除了張羅家中大小事,另外上一個全天班,還熱心參與一個文化交流的基金會,這些已經夠她忙碌了。不過,有一句話,熱心的人,永遠不怕忙碌。好友她心懷熱誠,時常關心我們這些暫居他鄉的過客,提供豐富的生活資訊(例如各種網站)或實際的參與機會,讓我們更能適應這裡的生活。
她讓我們進入荷蘭家庭,看到了荷蘭人親子的互動,對子女的教養觀念,對於工作渡假與時間的觀念,能源節約如何執行,政府如何花了150年長的時間,培養海洋的土地,才整體規畫建立了他們現在居住的社區,以及荷蘭人如何能保有高度的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等等,這些需透過直接交談才能了解的事,都是因為她的開放心胸,我們才得有機會認識。甚至她還協助我們的同事進行研究計畫訪談,成為重要的顧問。
也因如此,三不五時地,她會通知一個意外的邀約或給與一個適時的協助。自然親切地,她與她的夫婿扮演了像是我們在此地Host family的角色。
這是她的細心,傳來雪景照片,讓我們認識荷蘭另一番的雪景。鴨子好可愛喔!
另一番雪景的滋味。
2008年2月17日 星期日
萊頓建築圖說(一)
上星期去布商會館博物館,買到一本萊頓建築圖說的書(Architectuur monumentengids Leiden),有264則圖說,把萊頓重要的、有意義的建築都收了進來。看起來是建築專家編著的,每則圖說都還有不少內容。買回來,仔細翻閱,看到了我們住的這個公寓,又看到我研究室所在的大樓,書中又有許多十七到十九世紀的建築,也有一些二十世紀的。我就用掃描辨識方式,再用Google翻譯把荷蘭文的說明譯成英文,先試著處理住家附近的一些建築,效果不錯,大體可以掌握圖說八成以上的意思。於是決定陸陸續續去按圖索驥,拍下各個建築的照片,再加上中文說明。
這裡先提供三則。
IIAS and CNWS
Nonnensteeg 1-3
這棟建築原來是皇家植物實驗室(Imperial Botanical Laboratory-herbarium),建於1904—1906年。是一棟具有許多新歌德特徵拉高的建築。在靠植物園這一面,可以看出不同區有著不一樣的功能。大樓的東端跨過一條小運河,很特別。整棟建築外觀很美。目前這棟大樓終年掛一幅旗子,記念萊頓大學的P.J.Veth (1814-1895)教授,一位著名的地理學者,曾參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事務。大樓西側緊鄰萊頓大學的重心Academiegebouw。現在這裡是國際亞洲研究所(IIAS)和萊頓大學非西方社會研究中心(CNWS)所在。我的研究室就在五樓。
LODEWIJKSKERK
Steenschuur 19
這個教堂的塔樓是萊頓天際線三個塔樓之一,看起來是第二高的,只低於市政廳的塔樓。從我們家餐廳望出去,總是看到它,也一直不知道是什麼教堂。
根據,原來還真是一個古教堂。1477年這裡是聖約伯堂,可是不清楚是不是現在這個教堂的前身。目前這個教堂的正面是建於1538年。1547年教堂曾賣給聖彼得教區,1567年再賣給市政府做為玉米倉庫。1807年萊頓大爆炸受損,當時的國王路易拿破倫堅持不可拆毀,而且要做為天主教堂。1809年重新啟用為羅馬天主教堂。在1957年大肆重修並擴建。教堂內部裝潢為新古典式,由Jan Giudici設計。
猶太教堂
Levendaal 16
我們住在Levendaal五個多月,按址去找十六號的猶太教堂,走到路的盡頭,是Hoogvliet 超市,剛經過的也是60多號,心想,大約是興建超市給拆了。還是覺得不可能,轉到超市靠Breestraat一邊,望見對面斜斜一排房子。走過去一看,果然第一間就是十六號,就是這個猶太教堂。據記載,萊頓在1731年就有猶太教會,而這個猶太教堂建於1762-63,1807附近運河上的大爆炸遭波及,在1807-1809重修(建?),內部為新古典設計,目前的窗子是1857-58由建築師J. van Lith設計。在正門上面寫著「Future deliciousness of this house will be bigger than the previous one, says the Lord of the Mr-scissors' (Haggaï 2:10)」。教堂在1977-1978重修。
2008年2月8日 星期五
2008年2月1日 星期五
後街:古今荷蘭的交會
我們後面一條橫的街,名叫Hogewoerd, 位於Levendaal(生活大道) 跟新萊茵河之間,是蠻長的的 一條古街,現在是住商混合型的。我們常在那裡路過window shopping,也買過東西。hoge是 "高"的意思,wored是 ’公鴨’ 的意思,高的公鴨街?(不懂!)
荷蘭的商店通常不掛什麼突顯誇張的招牌,整條街感覺清清爽爽,經過時不注意看,有時是視而不見。注意看了,發現這些店家,其實很注重櫥窗或店招設計視覺的美感。
以萊茵街(Rijnstraat)分界,往北就看到新萊茵河。往東走,一家家慢慢看,才發現,喔! 原來有這麼多的店呢! 有小酒館,姐妹會,有關於魚的玩具或書的專賣店,有瑜珈健身中心,有粉刷專門店,有練禪的書店,有荷蘭復健協會,有牙醫,有天主教的機構,還有一個看不出所以然的店,但店招很美。
往西走,還有骨董店,皮件店,修皮件店,二手衣店,帆船店,童衣店,書店,修理腳踏車店,撞球店,麵包店,1901年的學生會舊址,畫室,教堂,機車行,以及全荷蘭最古老的300年茶莊(VOC)...等等。
有幾棟看得出年代的古蹟,Hogewoerd 街有1833年建的房子,至今有人居住(還有好幾棟外表氣派,維護完善的古豪宅)。有趣的是,在Leiden,直到1970年代仍然興旺的羊毛工業,19世紀建的工廠,有部分遲至1994年才改建為公寓。另外,照片中模特兒穿綠衣服的建築,釘有一塊牌子說明它是屬於1895年古蹟。
如同Leiden其他街面,Hogewoerd也鋪磚塊,給人感覺與建築物完全搭調。Hogewoerd街從頭走完,不但沒有五顏六色廣告看板擾亂你的視線與情緒,甚至同時可欣賞古式建築與新時代的設計,不也快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