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6日 星期一
燭光
在萊頓,有幾次在外用晚餐的經驗,餐廳燈光都相當暗,只維持基本亮度,特色是必有燭光。
在那種情境下,大家情緒放鬆一點,自我隱惡揚善,好的一面容易表現,我看你,你看我也好看一點,不覺得面目可憎,那頓飯自然香一點了。
至於,深一層的感受,是直到受邀與荷蘭家庭共進晚餐時,才親自體會了燭光對一個家庭的重要性。
那晚,我們的女主人,在餐桌中央放了一水晶蠟燭架子,插上了四隻紅色的長蠟燭。蠟燭架四周,用數個小瓶花團團圍住,花是同一品種,女主人巧思配以不同的顏色增加趣味性。
當然,餐桌布是不可缺的角色。餐盤,刀叉等放置妥當,餐廳只保留必要燈光,各人坐上位置,孩子點燃了蠟燭,整個餐廳氣氛忽覺完全不同, 空氣溫暖起來了,笑容流動開來了。頓時每個人臉上的線條好像柔和一點,大家的<氣>好像很快對位了。
當食物在各人手間傳遞時,燭火是否也正神秘地執行起它的任務?忙碌地傳遞家人心底的訊息?它是無言的中心角色?
燭火是精靈。火是火,電燈是電燈。餐桌燭火溫暖開啟人心的奧秘,值得一學。除了颱風夜停電備用外,蠟燭又多了一項日常用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 則留言:
不是自爆了內幕嗎﹖點蠟燭還有獻醜不如藏拙的功效﹐這樣煮焦的夾生的都看不到﹐囫圇吞罷了﹐反正荷蘭的食物是有名的簡單乏味啊。
今天在網上閑逛﹐居然看到這篇文章﹐一起來分享: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hiutefu/3/1261112213/20051117163424
張貼留言